发表于:2021-09-19 00:00:00 来源:双宁口腔 编辑:双宁医生 点击:3223次
颌骨化脓性感染由微生物、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颌骨化脓性感染,称为颌骨骨髓炎,包括骨膜、皮质和整个骨骼的骨髓发炎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。急性期为发热、多发性牙齿松动、疼痛和牙周脓肿。慢性期一般在急性期2周后,局部肿胀,漏孔引流,死骨形成。中青年人发病率高,男性多于女性,农民发病率高,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占各类颌骨骨髓炎的90%以上,其中下颌骨发病率高,以牙源性感染最多,该病有抗生素和外科治疗,治愈率高。
急性期很难发现,通常包括上颌周围间隙感染的症状,因此通常是慢性的。主要临床病理特征为间隙感染,如咬肌间隙和翼腭间隙脓肿,脓肿未能及时排出,会溶解骨膜,使骨皮质的营养中断,发生脱钙、骨质疏松、软化,形成浅表小死骨;或者由于炎症和机体抵抗力处于停滞和炎症增生阶段,X线片上可以看到颌骨洋葱皮表面的钙化影。临床上,腮腺咬肌的下颌骨区域可能存在炎性浸润性硬块、压痛、凹陷性水肿和张口受限。脓肿自行穿孔或开放引流区,可见长期脓肿瘘,有时脓肿内混有死骨碎片。圆瘘管探查,可触及粗糙的骨表面,当瘘管堵塞,炎症急性发作时。当炎症深入骨髓腔时,感染可在骨髓腔内传播,中心性骨髓炎可合并大面积死骨形成。
在急性期,应用全身抗生素,局部切开引流或拔除松动牙齿优先。除了一般的支持性治疗外,对于弥漫性心力衰竭、严重全身中毒和贫血的患者,应使用少量的多次输血来增强全身抵抗力。慢性期以刮除死骨、拔除局灶牙为主。交界性骨髓炎可在极性炎症后2-4周内手术治疗。手术中应充分暴露下颌升支,并将散落的死骨完全清除。